各高校:
为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精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决定举办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本届比赛由市教委主办,市高教学会、市教育技装中心承办。
二、参赛范围
高校在职教师。比赛分设本科、高职2个组别。
三、比赛时间
比赛分为学校初赛和市级决赛两个阶段,时间为2019年7月至11月。
(一)初赛阶段:2019年9月30日前,各高校完成校内初赛、遴选推荐、作品上传工作,并做好有关资料报送。各高校推荐作品一般不超过5个。获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学校推荐作品总数可增加2个名额,获有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学校推荐作品总数可增加1个名额,不重复累计。
(二)决赛阶段:2019年10月中旬,市级决赛。市教委将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线上评分、专家会评。
四、比赛网站
比赛在“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http://www.cqooc.com/)设专栏。比赛通知、参赛报名及参赛作品提交、公示、评审规则等均在该网站进行。作品具体技术规范和操作步骤参见网站微课活动页的赛事指南和帮助文档。
五、比赛内容及要求
各高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或学习需求由参赛教师自选主题,报送系列微课或单个微课,完整呈现某个专题或一门课程的知识学习。参赛者精心选择参赛内容,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设备,录制时长为5-10分钟的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在微课录制过程中使用到的辅助扩展资料(可选),如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等。其中视频资料为微课必备资源。
(一)教学视频要求
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视频片头应显示单位(校、院、部等)名称+微课名称+作者姓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视频文件格式需为H.264 MP4且分辨为1024×768及以上(4:3)或1280×720及以上(16:9)。
(二)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单独提交。
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多媒体素材等材料也可单独提交,格式符合网站上传要求。
(三)微教案设计要求
微教案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六、奖项设置
(一)个人奖:比赛奖项分别按本科、高职作品数比例设置。
本科组:一等奖3%;二等奖6%;三等奖9%。
高职组:一等奖3%;二等奖6%;三等奖9%。
(二)优秀组织工作奖:面向各参赛单位和市级赛事组织单位的组织人员,根据赛事组织实施情况,评选优秀组织工作奖15名。
七、资料报送
(一)信息表报送。各院校需将《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参赛单位联系人信息表》(附件1)发送至邮箱:zyc849@qq.com,便于在比赛平台中添加各院校管理员账号和比赛管理。
(二)参赛作品上传。各院校管理员登录“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进行本院校教师用户的导入和管理工作;教师在“个人中心-我的微课”中即可开展微课建设,填写元数据,上传微课视频及相关拓展资源,并提交院校管理员审核。
(三)初赛结果报送。将评选出的作品信息填写《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决赛作品汇总表》和《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决赛作品登记表》(详见附件)发送至邮箱:yangyq2013@189.cn;并将经签字盖章的汇总表、登记表原件邮寄至: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网络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杨燕清收(电话:17783203585)。
八、其他事项
(一)每位参赛者作为第一作者提交参赛作品限报一项(同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按一项计算),非第一作者限报两项。每个作品涉及的参赛人数不超过5人。作品的作者及作者排序,必须在比赛作品登记表中准确填写,上报后不再变动。
(二)参赛作品及材料需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则一律取消参赛资格。
(三)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须同意授权在重庆市高校在线开放平台进行免费公开展示。
(四)赛事组织单位不向参赛教师或学校收取任何费用。
联系人及电话:李翔(市教委高教处),63857512;杨燕清(市高教学会教育技术专委会),17783053585;郑州(市教育技装中心),67013830。
附件:1.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参赛单位联系人信息表
2.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决赛作品汇总表
3.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决赛作品登记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9年7月15日
附件1
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参赛单位联系人信息表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单位名称 | (盖章)
| ||
联系人 | 职务 | ||
联系电话 | 手机 | ||
备 注 |
注意:本表将作为评选优秀组织工作奖的依据之一。
附件2
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决赛作品汇总表
单位名称(公章):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作品编号 | 名 称 | 学科 | 类型 | 组别 | 作者 | 电话 | 是否同 意网上展示 |
说明:1.类型填写内容为:单个微课请标注A、系列微课请标注B。2.组别填写内容为:本科组、高职组
附件3
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决赛作品登记表
作品编号:(由组委会填写)
作品名称 | ||||||
学科 | 组别 | 本科组□ 高职组□ | ||||
作者 信息 | 姓名 | 所在单位 | ||||
通讯作者(联系人) | 姓 名 | 手 机 | ||||
电子邮箱 | ||||||
通信地址 | ||||||
作品 简介 | (包括作品简介、创作说明等,300字以内)
| |||||
共享 说明 | 是否同意将作品在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发布? □是 □否 签字: | |||||
我(们)在此申明所报送作品是我(们)原创构思并制作,不涉及他人的著作权。
作者签名:(必须作者本人手签)
年 月 日
附件4
重庆市第五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评审标准(试行)
一级 指标 | 二级 指标 | 指标说明 |
选题设计(15分) | 选题简明 (5分) | 主要针对知识点、例题/习题、实验活动等环节进行讲授、演算、分析、推理、答疑等教学选题。尽量“小(微)而精”,是围绕某个具体的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 |
设计合理 (10分) | 应围绕教学或学习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的问题或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要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问题。 | |
教学内容(20分) | 科学正确 (10分) | 教学内容严谨,不出现任何科学性错误。 |
逻辑清晰(10分) |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 | |
作品规范(25分) | 结构完整(10分) |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作品一般应包含微课视频,也可以是:微教案、微习题、微课件、微反思等。 |
技术规范(10分) | 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视频画质清晰、图像稳定、声音清楚(无杂音)、声音与画面同步; 微教学设计围绕所选主题进行,重点突出,注重实效,体现完整设计思路; 微课件设计形象直观,层次分明,简单明了,教学辅助效果好; 微习题设计有针对性与层次性,设计合理难度等级的主观、客观习题。 | |
语言规范(5分) | 语言标准,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有感染力。 | |
教学效果(40分) | 形式新颖(10分) | 构思新颖,教学方法富有创意,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讲授类、讨论类、解题类、答疑类、实验类、活动类、其他类;录制方法与工具可以自由组合,如用手写板、电子白板、黑板、白纸、PPT、Pad、录屏软件、手机、DV摄像机、数码相机等制作。 |
趣味性强(10分) | 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 |
目标达成(20分) | 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能力的提高。 |
抄送:市教育技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