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4日是第27届“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的宣传活动主题是“生命至上 全民行动 共享健康 终结结核”,旨在突出我国坚持生命至上理念,强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携手终结结核病的流行,共同捍卫人民群众的健康。
1882年3月24日是世界著名的德国科学家科赫氏在柏林宣读发现结核菌的日子。当时结核病正在欧洲和美洲猖獗流行,由于科赫氏发现了结核菌,为以后结核病研究和控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为可能消除结核病带来了希望。尽管本世纪50年代有效的抗结核药物问世,但世界大多数人都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服务措施。从1882年科赫氏发现了结核菌以来至少有2亿人被结核病夺去了生命。在1982年纪念科赫氏发现结核菌100周年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防痨和肺病联合会(IUATLD)共同倡议将3月24日作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以提醒公众加深对结核病的认识。从已销声匿迹的天花和鼠疫到目前仍在全世界范围内横行肆虐的新冠肺炎,传染病界总是不乏对我们人类造成巨大影响的“实力悍将”。“结核病”这种古老又弥坚的传染病,千百年来一直在严重威胁着我们人类的身心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结核病全球报告》的最新统计,2019年全球范围内约有1000万新发结核病人,而我国新发结核病人数约达83.3万人。在我国不管是旧社会号称的“十痨九死”时期还是到现今的“绝大多数都能治愈”,人们谈到结核病总是会战战兢兢,碰到结核病人总是唯恐避之不及。其实只要我们真正的全面认识了“结核病”,特别是当我告诉你世界卫生组织计划在2035年全面“终止结核病”时,那么我们对结核病就不再会谈之色变了。
结核病旧称“痨病”,也曾被恐怖地称之为“白色瘟疫”。它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以肺结核最多见,临床上多见的还有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肠结核、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严重类型的还有血行播散性肺结核、结核性脑炎、脑膜炎等。
引起结核病的根源是结核分枝杆菌符合群,人结核病的致病菌90%以上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寒冷、酸、碱等抵抗力强,但对紫外线比较敏感,太阳光直射下痰中结核分枝杆菌经2-7小时可被杀死。
结核病最主要的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者,主要通过咳嗽、 喷嚏、大声说话等方式把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粒排到空气中而传播,即飞沫传播。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肺结核患者排菌量的多少、空间含带菌飞沫的密度和通风情况、密切接触的程度和时间长短以及接触个体的免疫力状况等。
肺结核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是咳嗽、咳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高度怀疑。大约有1/3的患者有咯血,大多咯血量少,少数可发生大咯血。发热为肺结核最常见的全身症状,一般为午后潮热,即下午或傍晚开始升高,翌晨正常。部分患者有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等。
控制空气的污染是防止结核病的关键。主要的预防措施有:
(1)结核病患者咳嗽、打喷嚏时时应注意咳嗽礼仪,注意避让他人,并以手帕、纸巾或肘部掩口,将痰液吐在纸上烧掉或吐在消毒液中静置2小时以上。
(2)根据结核分枝杆菌不耐湿热、对紫外线敏感的特点,将患者使用过的餐具、毛巾、手帕等物品煮沸10~15分钟。对衣物、棉被、电子产品、书籍等不能水煮的物品,可以在阳光下暴晒4小时以上,或者使用紫外线灯消毒。患者居住的房间也可使用紫外线灯消毒。
(3)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据统计,每十分钟通风换气一次,4~5次后可减少空气中99%的结核菌。
(4)尽量避免出入人员密集及密闭不透风的公共场所,外出尽量佩戴口罩。
(5)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勤换衣物、定期消毒等。
(6)加强锻炼,生活规律,均衡营养和睡眠充足,保持乐观健康心理,增强机体抵抗力,尽量减少发病机会。
(7)HIV感染者、涂阳肺结核患 密切接触者、未经治疗的肺部硬结纤维病灶、尘肺患者、吸毒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及青少年结核菌素试验硬结直径≥15mm者等属于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易发病的高危人群,必要时可预防性服用抗结核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