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院系

返回首页
首页>党团学工>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2022-03-14
电影艺术学院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准施教,分类施策,力求收到实效。

2021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高等教育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一直是党和人民寄予厚望与着力培养的重要群体,价值观是其立身处世、成就事业、完满人生的擎天柱。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可谓青春正当时,奋进新时代。

从此次调研的结果来看,大学生价值观表现出主流向好,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尊重青年天性,照顾青年特点,经常到青年中去,同青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倾听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看法,成为青年愿意讲真话、交真心、诉真情的知心朋友。

图片1.png

因势利导,养护“拔节孕穗期”。当前,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尤其要加强人生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一是要摸清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的新特征,掌握其容易产生叛逆、焦虑等心理的特点,避免在教育过程中产生正面冲突。二是要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积极向上、向善向新的特征,以引导代替说教,加强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话,跟党走。三是“知己知彼”,了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平台、关注内容、价值倾向等方面。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并非一厢情愿一头热去做教育教学工作,而应该首先主动了解现在的大学生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只有对大学生的特点兴趣等了如指掌,才能精准点穴、招招见效,增强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守正创新,以政治引领筑牢信念基石。唯有加强政治引领,方可引导大学生筑牢信念基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实为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科技融入老课堂创新教学形式。只有摒弃传统老套方式,努力创新方法及途径,才能增强其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政治引领根本任务,增强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具体措施:一是要加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教学内容,加强对诸如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新中国等史料和文物的收集、整理、保护等,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鲜活生动,富有教育意义。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网络、微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采用慕课、翻转课堂、课堂辩论、微沙龙、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真理在辩论探讨中明晰,令老课堂焕发新生机,直至润物细无声。

图片2.png

铸魂育人,用中国气质涵养青年精魄。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近现代史100年,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引导大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提问题,有理有据,便能悟已往之谏,知来者可追,令其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当前,诸如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之类的错误思潮总会想尽办法误导青年一代,妄图用扭曲的历史观点动摇青年一代的奋斗信心。面对种种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唯有正面迎敌才能固我阵地。厘清中国气质的内涵,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明讲透那些被扭曲被黑化的历史事实,有理有据,掷地有声。唯有如此,才能铸魂育人,涵养青年精魄。唯有如此,才能使新时代大学生充满精气神,青春更亮丽,威武不屈,气壮山河。

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对学生个体而言,某些突发事件或关键人物的出现会对其价值观产生显著影响;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其价值观的整体表征更是会伴随社会变迁的大背景发生改变。我们研究分析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不能回避其动态变化的事实,更不能闭门造车,用旧眼光看待新问题,需要深入调研,弄清事实,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精准施教,分类施策,力求收到实效。